最新发布
“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兴化专场)
  • 信息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 发布日期:2024-11-20 15:00
  • 浏览次数:

时间:11月20日(星期三)下午3:0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

嘉宾: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洪,兴化市政府副市长张冬根,兴化市发改委主任顾小兵,兴化市工信局局长陈永根,兴化市戴南镇镇长林建祥,兴化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勇

发布会现场

周焕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围绕“以特色产业片区为引领,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进行发布。

我们请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洪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刘市长一起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兴化市政府副市长张冬根,兴化市发改委主任顾小兵,兴化市工信局局长陈永根,兴化市戴南镇镇长林建祥,兴化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勇。

下面我们先请刘市长介绍情况。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同大家见面,介绍兴化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我代表兴化市委、市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兴化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位于江苏地理正中心,是泰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板块。“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厚实的“兴化答卷”。

这份答卷上,“强”的动能更加充沛。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列泰州第2。连续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中国工业百强市、中国创新百强市。2023年度首次获评泰州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富”的成果更加殷实。每年将全部财力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42733元,年均增长6.2%,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1。年均新增城镇就业0.88万人。“美”的底色更加鲜明。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PM2.5年均浓度排名稳居泰州前列。创成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数全省第3,“江苏大公园”的写意画卷正徐徐展开。“高”的特征更加彰显。“十年磨一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草堰港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开展城乡文明共建共享,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国小说之乡”“中国文学之乡”影响力不断增强。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人文兴市”,是兴化长期坚持的发展方略。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之路,更是引领兴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形成了以不锈钢、健康食品、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不锈钢产业全国闻名。全市共有不锈钢企业1200余家,产品涵盖40多个系列、1万多个品种,拥有兴达钢帘线、金桥焊材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2023年产值463.8亿元,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省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健康食品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优质丰富的农业资源,历经多年深耕细作,形成了高端调味品、脱水蔬菜、米面制品等产业链,集聚了安井食品、五得利、伽力森等知名企业,年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健康中国”的餐桌上出现更多“兴化好味道”。装备制造产业厚积薄发。以铸造作为关键工序,涵盖智能制造、船舶装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年开票销售超100亿元,陈堡镇获评“中国精密铸造产业基地”。此外,我们还形成了铜、锌、铝等有色金属“小精尖”产业。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全省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板块、泰州三市三区的腹地板块,兴化正聚焦“产业、企业、项目”三个层面,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谋划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坚持把特色产业片区作为主阵地。秉持“先立后破、立破并举”的原则,在戴南镇、开发区等9个镇街(园区)梳理低效用地、开展连片收储、招引优质项目,规划建设24个特色产业片区。市级设立1.5亿元征地周转资金池,属地负责低效土地盘活、项目招商引资,国企参与片区开发建设,集成打造承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坚持把企业科技创新作为主引擎。致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选聘科技智库专家、科技招商大使,组建创投基金、产业基金,与省、泰州产研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设立1.5亿元重大项目拨投结合资金池,实体化运营南京、苏州、无锡、沈阳4家离岸创新中心,助力科创项目落地、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坚持把项目招大引强作为主抓手。组建6个专职招商小组,实体运转项目办,常态化召开月度例会,一体构建项目收集、甄别、跟进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新开工“三比一提升”项目26个、创历年新高,新列入省重大项目6个、居泰州前列。

兴化有两大标识——垛田和水浒。垛田是流淌在城市基因中的“遗产”,水浒是象征兴化人风骨的“图腾”。新征程上,我们将继承“遗产”特质、发扬“图腾”精神,以垒土成垛的执着韧性、择高向上的目标追求、风风火火的干事劲头,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泰州市委、市政府赋予兴化“向‘新’而兴、化‘绿’成金”的新定位,聚力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努力为泰州大市勇挑大梁、争做贡献。

我先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周焕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谢谢刘市长。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香港商报记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兴化正谋划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致力彰显的示范点是什么?下一步将在哪些方面聚焦聚力?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这个问题请我们市政府副市长张冬根同志回答。

张冬根(兴化市政府副市长):谢谢您的提问。

兴化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致力彰显的示范点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尤其是推动传统产业经过创新赋能成为新兴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强调关键环节,聚焦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打开新局面。

一是推进产创有机融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是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重点推动离岸创新中心链接更多省内外创新网络,大力探索与民营孵化平台建立市场化合作机制,招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兴化,以此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是以产业创新助力科技创新。坚持围绕技术需求推进“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加快实现以不锈钢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产业创新聚集的资源和要素反哺科技创新,补足创新链前端短板。

二是完善科创合作机制。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龙头企业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与省、泰州市产研院开展应用研发及集成创新合作,对接引进全国、全球创新资源,形成一批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的创新联合体。鼓励兴达钢帘线、安井食品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链整体提质增效。发挥新华合金、伽力森食品等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独特优势,参与到龙头企业创新链和供应链中,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创新的新型产业生态。

三是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持续推广应用“苏科贷”“积分贷”等产品,发挥天使投资基金等“耐心资本”效能,精准支持“更早更小”科技成果转化。着眼产业科创人才“引育留用”,以实施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省和泰州市“双创”计划等为抓手,吸引集聚一批“高精尖缺”人才落户,不断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上海证券报记者:特色产业片区是去年以来兴化主推的重点工作之一,请介绍一下特色产业片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这个问题请我们发改委主任顾小兵同志回答。

顾小兵(兴化市发改委主任):谢谢您的提问。

规划建设特色产业片区是兴化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战略部署,旨在连片收储低效用地,植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项目,引领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共规划建设24个特色产业片区,其中在建片区4个,规划片区20个,总面积超6000亩。

智能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智能电气装备和健康食品等4个在建产业片区,涉及用地面积770亩,其中新征用地420亩,盘活低效用地350亩。已有符合产业定位的10个重大项目开工,其中包括1个省重大项目(其厚新型智能电气装备项目)。特种合金、功能性食品、高端精密铸造、新材料、内河船舶等20个规划产业片区,涉及用地面积5380亩,其中计划新征用地1200亩,已征收500亩,盘活低效用地4180亩,已盘活2190亩。共有符合产业定位的9个重大项目落户,其中包括1个省重大项目(兴达高性能绿色钢帘线项目)。

下一步,我市将始终把特色产业片区作为实体经济增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招引建设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项目,为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提供硬核支撑,关键是突出三个“高”: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坚持标杆性定位,重点围绕不锈钢金属新材料、健康食品、高端装备制造(铸造)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设计整体方案,着力打造功能清晰、配套完备、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片区。二是高起点招引项目。紧扣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实行项目供地前综合研判机制,重点招引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亩均税收高的优质项目,积极协调符合片区产业定位的项目入驻,加速推进产业集聚。三是高效率推动建设。建立领导干部挂钩联系特色产业片区工作体系,重点协调推进低效土地盘活,加强规划指导和要素保障。倒排节点计划,强化督查推进,对在片区建设中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激励,进一步彰显“以实绩论英雄”的工作导向。

江苏广电记者:众所周知,不锈钢产业是兴化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经济的近一半。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不锈钢产业如何进一步发挥支柱作用,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这个问题请我们戴南镇镇长林建祥同志回答。

林建祥(兴化市戴南镇镇长):谢谢您的提问。

提到不锈钢,大家就想到戴南。戴南是中国不锈钢名镇、全国不锈钢制品产业的重要板块,2020年获批筹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今年海洋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创成泰州首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戴南拥有全球最大的钢帘线和气阀钢生产基地,全国近70%的不锈钢钢丝和不锈钢焊丝、80%的不锈钢异型件和非标产品出自戴南,2023年,全镇不锈钢产业开票销售超400亿元,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标准打造特种合金特色产业片区。片区规划总面积约600亩,已签约拟入驻项目4个,均已完成平面设计,其中2个项目可望明年年初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在服务企业、招引项目、科技创新上集中发力,聚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国内领先的不锈钢高端制品集聚区。一是强化优质企业培育。聚焦金属新材料高端应用,深入研究产业细分领域,围绕航空航天、海工船舶、核电军工等行业需求,主攻特种合金钢、特种焊接材料等特色产业,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和中高端发展路径。二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聚焦金属新材料产业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龙头企业开展靶向招商,招引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推进不锈钢综合贸易示范区、腾龙精线、申源高线等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加快高端焊材、特种合金管板深加工、高端电磁阀软磁阀芯、兴达智能制造等4个省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三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对接省产研院、基金公司,着力引进具有核心原创技术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项目。深化与中科院金属所、东南大学、冶金工业规划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建强金属材料研究院、国家级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苏州离岸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面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人民数字记者:前段时间,第二届长三角铸造大会在兴化举行,铸造业提升备受行业关注。请问兴化在推动铸造行业整治提升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这个问题请我们工信局局长陈永根同志回答。

陈永根(兴化市工信局局长):谢谢您的提问。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铸造行业整治提升,主动服务,精准施策,全力推动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策引领,强化扶持。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了支持铸造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在手续补办、设备更新、租金补贴、集聚发展、纳税抵免、贡献激励六个方面提供支持。比如,对存在的项目备案、环评手续、安全管理、排污设施等问题,坚持“先立后破”,不搞“一刀切”,实施柔性管理,留足时间空间,在企业整改达标后帮助补办缺失手续。比如,我们拿出真金白银,对投资百万元以上的设备改造项目和百万元以下的成套节能减排设备按比例进行补贴。比如,对于原址整改困难的企业,帮助企业拆旧建新,或者集中入园发展,投产达效后给予租金补贴。此外,我们还对污染减排达标的企业按政策实行税额抵免,对整治提升成效和贡献突出的企业给予一定激励。

二是分类提升,改旧招新。邀请省级专家对全市现有的244家铸造企业逐企开展现场调研,严格按照“四个一批”(标杆提升一批,整治达标一批,关停退出一批,集中入园一批)整治分类标准,制定“一企一策”提升方案,推动全市铸造企业实现“治污能力、工艺流程、达效贡献、现场环境”四大提升。目前,列入标杆提升和整治达标类的183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整改方案制定,正有序进行整改提升。同时,我们计划吸引一批外地领军铸造企业新上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技改项目,带动我市铸造行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新质生产力主力军作用。

三是打造片区,集聚发展。全力打造陈堡镇高端精密铸造、戴南镇精密铸造、开发区耐热钢和热处理设备、安丰镇铸造和新材料四个特色片区,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园区不仅承接本市有意愿入园发展的企业,也招引接纳来兴投资发展的企业,为其提供优渥的投资条件,给予包括入园前三年租金补贴、到期后土地厂房平价回购、创牌成功奖励等优惠政策。目前,安丰镇铸造和新材料片区正在加紧建设,已成功签约美鑫矿车桥壳生产项目、普斯顿精密铸件项目、春红焊丝不锈钢丝项目,待厂房建设完成即可搬迁落户。

央广网记者:健康食品产业是兴化的优势产业,兴化作为“中国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基地”,在拥抱新技术、创新新模式方面有哪些探索实践可以跟大家分享?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这个问题请我们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勇同志回答。

王勇(兴化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谢谢您的提问。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区借助高校、协会、基金“三类主体”,主动拥抱新技术、创新新模式,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产业升级活力。这里,我通过三个实例,与大家作个分享。

实例一:深化校企合作。伽力森食品是我区的明星企业,该企业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食品学科建立战略联盟,完成多项技术成果转化,主食的植物酶解技术、烘焙食品的热反应技术、动物油脂酯交换技术、干酪风味开发技术等都已落地,有力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企业专利产品“生物酶解发酵黄油”在国内市场份额超过99%,奶油制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5%以上。

实例二:借力协会东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是全国食品行业的权威机构,2017年我区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中国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基地”,多次举办全国性食品产业会议,不断提升我区在全国食品行业的知名度。今年3月,我区与中食协合作,成功举办2024中国·兴化休闲食品发展大会,吸引了雀巢、雅客、旺旺集团等100多家食品企业参加,我区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与企业交流,成功签约浙梅食品、益谷气食品、老周食品等项目。

实例三:探索基金赋能。丽泽产业基金是由我区的平台公司兴化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浙江嘉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旨在围绕兴化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布局,通过基金招商方式,协助进行项目招引,并为优质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丽泽产业基金认缴规模3亿元,目前已投资吉得利食品、田园主义食品、麦肯嘉顿食品等1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6300万元,有力提升了项目招引和产业发展质效。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以打造“中国健康食品产业名城”为目标,围绕“三个平台”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努力做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增量文章。一是创新企业赋能平台。从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大数据赋能、知识图谱应用、上市流程等方面借力借智,帮助企业全面赋能,激发企业发展潜力。二是打造行业服务平台。以食品检测中心为基础,与相关检测服务机构加大合作,形成检测、培训等一体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把好质量关。三是搭建产业联盟平台。以绿色健康食品产业联盟为抓手,打通企业合作壁垒,以物流、销售公司等为支撑,打通产业链资源整合,进一步放大产业集聚效应。

新华日报记者: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更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支撑。兴化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硬核举措?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这个问题请我们发改委主任顾小兵同志回答。


顾小兵(兴化市发改委主任:谢谢您的提问。

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好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痛点、堵点、难点,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优化行业监管效能、深化企业服务质量,全市营商环境持续向好。一是资源要素保障更强。配置精准的资源要素是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基础,我们精心谋划、挂图作战,全力做好资源要素保障。比如,我们坚持“存量盘活+精准新增”两手抓,实施“地等项目”工作机制,实现项目落地“快节奏”,累计梳理3200亩可利用地块。二是行业管理效能更优。精细有效的行业管理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坚强支撑,我们统筹协调、强化监管,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效能。比如,我们推动国企参与,引导快递企业建成共配中心,有力维护市场秩序,快递价格同比下降较大,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三是企业服务质量更佳。精确到位的企业服务是营商环境优化的核心目标,我们改革创新、精准指导,全力深化企业服务质量。比如,我们通过对省重大项目高新区腾达项目、中华食谷B区项目开展开工技术指导、过程持续指导、完工预审指导等服务,有效促进项目顺利竣工,实现竣工验收合格后即发放不动产权证,助推企业尽快实现竣工达产。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导向,着力营造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优的营商环境,为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建设提供一流营商环境支撑,重点将打造“三块地”:一是成本“洼地”。推动国有公司深度参与调味品原料集中采购、预制菜产业冷链物流建设、食品深加工所需蒸汽等,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二是服务“高地”。提高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效率,提供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服务。进一步推进“竣工即发证”,帮助指导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竣工验收资料准备。三是投资“福地”。建立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在特色片区设立首席法律咨询服务专家工作站。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推行“轻微不罚”等柔性执法。推行部门联合监管,着力构建无事不扰的优质发展环境。

国际在线记者:刚才,聆听了兴化关于“以特色产业片区为引领,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相关情况的介绍,切实感受到兴化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前瞻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可否为我们描绘一下未来兴化产业发展的图景?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这个问题请我们市政府副市长张冬根同志回答。


张冬根(兴化市政府副市长:谢谢您的提问。

未来我们将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上同时发力,培育形成具有兴化鲜明标识的“3+N”现代化产业体系。不锈钢产业价值跃升。聚焦高品质不锈钢金属材料、高端零部件和设备等主攻方向,强力推进600亩高端特种合金产业片区标志性项目建设,针对特种合金“多品种、多规格、定制化”的产品特点,重点打造多个特种合金工厂,提高企业空间集聚度。力争到2026年,实现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国内领先的不锈钢高端制品集聚区千亿产值。食品制造产业争优领跑。充分发挥大水面生态养殖、大面积高标准粮田种植禀赋,加大17万平方米健康食品产业园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兴化大米、兴化大闸蟹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同时,围绕特殊人群专用健康食品、运动营养食品等功能性食品方向加快布局,聚力培育功能性食品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实现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0亿元。铸造行业转型焕新。扎实推进铸造行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实施节能、减污、降耗改造,加快优化产业布局,聚焦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八大新兴产业领域,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九大未来产业,推动铸造行业向高端化、高价值制造方向发展。力争到2026年,全市铸造行业年开票销售达100亿元以上。壮大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大垛镇、荻垛镇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新垛镇主攻新型电力装备、空气洁净装备和新兴智能装备领域,昌荣镇立足打造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到2026年,力争形成若干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快报记者:经过多年发展,兴化已晋升GDP“千亿俱乐部”,经济增长速度与发展质态有目共睹。作为一个“千亿级”大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下一步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刘洪兴化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兴化面积大、乡镇多,每个乡镇发展基础不同,资源条件各异,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推动各镇街立足自身优势、选准主攻方向、发挥各家所长,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根据兴化当前发展阶段,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导向是“兴企、强镇、惠民”,这也是检验兴化现代化建设成效的主要工作标准。

“兴企”是抓手,旨在提升市场主体发展质效。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也是打造全省产业升级示范地的主角。我们将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全面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全力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快特色产业片区建设步伐,统筹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篇大文章。常态化开展企业大走访,实打实解决企业所难,打造最具性价比的一流营商环境,承载更多优质企业和旗舰项目。

“强镇”是关键,旨在增强镇街园区内生动能。“强镇”的核心在于用好“因地制宜”这个重要方法论。为此,我们依据乡镇不同特点进行了分类,并明确了发展定位与实践路径。比如,“两区”及园区类乡镇,发展定位聚焦产业,下一步加强重大项目招引、重点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为全市经济发展勇挑大梁、多做贡献。比如,生态农业类乡镇,发展定位主打绿色,下一步深入挖掘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实施一二三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再比如,经济类乡镇,资源相对均衡,下一步在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上双向发力,实现税源经济和经营收益同步增长。同时,市级层面也将最大程度给予支持,比如,我们调整优化乡镇财政保障体制,解决乡镇“后顾之忧”;明晰国有企业实体化发展路径,创新“市投、镇管、民营”机制,助力“强镇”之路,形成具有兴化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多点支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惠民”是根本,旨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兴企”、“强镇”最终落脚点都在“惠民”。下一步,我们将借力“兴企”,聚焦就业这一最大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把鼓励吸纳更多人就业作为评价企业贡献的重要标准,作为各类涉企奖补扶持政策的重要考量,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支持“群众敢首创”,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就业。我们将策应“强镇”,聚焦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耕“农文旅”融合,做足“土特产”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真正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周焕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谢谢刘市长,也谢谢其他五位发布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