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
1-8月泰州市规上服务业运行情况分析
  •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 发布日期:2025-10-23 16:57
  • 浏览次数:

1-8月份,泰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用工规模相对稳定,总体运行态势向好,但仍面临部分行业营收下滑、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需重点关注并推动解决。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运行状况

1-8月份,泰州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00.98亿元,同比增长5.5%;应交增值税7.10亿元,同比增长13.7%;应付职工薪酬71.24亿元,同比增长2.7%;平均用工人数107104人,同比增长1.1%。

(二)行业运行情况

1-8月份,泰州市规上服务业十大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呈现“7升3降”态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呈增长态势,分别增长3.9%、13.6%、10.3%、13.1%、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有所下降,分别下降4.3%、2.4%、7.2%。

(三)板块运行情况

1-8月份,分市(区)看, 海陵区、兴化市、泰兴市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同比增长6.5%、12.8%和11.9%,高于全市1.0、7.3和6.4个百分点;高港区、姜堰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同比增长4.8%和5.4%,低于全市0.7和0.1个百分点;靖江市同比下降0.4%,低于全市5.9个百分点。

(四)景气调查情况

规上服务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企业经营总体平稳,20.7%的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68.5%的企业认为经营状况一般,10.8%的企业认为经营状况不佳。对下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合理预期普遍向好,21.1%的企业预期为乐观,68.3%的企业预期为一般,10.6%的企业预期为不乐观。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下降

1-8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29.22亿元,同比下降4.3%。一是受苏通新开绕城高速和盐靖高速泰州部分路段扩建关闭入口,车流量明显下降影响,道路运输业仅实现营业收入59.97亿元,同比下降6.3%;二是今年水运市场需求疲软,运价下跌不止,行业内卷严重,水上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17.12亿元,同比下降10.0%;三是传统港口企业受新型智能企业冲击,行业单价持续下跌,装卸搬运和仓储行业营收增速连续三月环比下降,下降6.5个百分点。

(二)龙头企业缺乏且带动作用不强

泰州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规模总体普遍偏小,缺乏高端品牌和本土具有强大带动力和广泛影响力的龙头企业。1-8月份,规上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3142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73万元, 1276家规上企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仅有54家,占比4.2%,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主要集中在三大运营商、公路大桥、邮政以及政府性投资平台,共实现营业收入167.82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达41.9%,同比增长5.5%,对行业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有限。

(三)行业结构有待优化

从行业结构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3个行业的企业数为901家,占规上全部服务业企业数比重达到70.7%,实现营业收入273.76亿元,占规上全部营业收入比重达到68.4%。而新兴行业和与民生密切的行业,如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4个行业,规上企业数仅为156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数比重为12.2%,实现营业收入72.12亿元,占规上全部营业收入比重为18.0%。行业分布过于集中,行业结构不优,缺乏多元化的支撑,不利于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板块间发展仍不平衡

从单位数量看,高港区、泰兴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分别为327家、252家,占泰州市企业总数的25.6%和19.7%,兴化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仅147家企业,占泰州市企业总数的11.5%,数量高低相差180家。从营收总量上看,高港区实现营业收入152.32亿元,占泰州市营收总量38.0%;兴化市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占比为7.5%,占比高低相差30.5个百分点。从营收增速上看,兴化市增长12.8%,靖江市下降0.4%,增速高低相差13.2个百分点。

(五)企业新增不足缺乏后劲

截至9月底,泰州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月度新增入库仅35家,远低于周边兄弟城市的新增单位数,分别少于盐城市、扬州市和南通市132家、111家和99家,列全省第12位;同时因市场、经营不善等原因,关闭、停产、注(吊)销企业较多,月度退库47家,净减少14家。新增入库企业规模较小、退库企业较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一阶段增长动力。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转型升级,破解交通行业下滑困境。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奖励性政策,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企业通过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推动物流行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行业引领带动作用。针对亿元企业占比低、户均营收落后全省的问题,建议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及高端品牌企业;吸引外部优质企业落户,同时推动本土传统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行业带动能力。

(三)优化结构布局,壮大新兴产业民生领域。减少对交通、租赁等传统行业的过度依赖,加大对信息技术、居民服务、教育卫生等新兴及民生行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鼓励相关小微企业升规,提升此类行业的企业数量与营收占比,构建多元发展格局。

(四)聚焦县域特色,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发展。以县域特色为导向,推动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各县区要根据本地区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特点,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发展布局,深度挖掘符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服务业项目,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创先机,借助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度高、具备行业领头效应的示范性企业,同时推动周边衍生产业共同发展。

(五)加大企业培育,夯实后续发展基础。一方面,梳理排查达标单位,对已达到月度新增要求的企业,按照最新服务业入库标准和材料要求,及时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和入库工作,实现应统尽统;另一方面,建立“准四上”企业后备库,做好企业培大育强和新增企业挖掘,补充更新企业培育库,以新企业新动能补齐发展缺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