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
- 发布日期:2025-09-02 11:21
- 浏览次数:
我市目前虽已出伏,但暑热未消,天气变化不定,9月正值开学季人员聚集性增加,提醒市民在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同时,还需注意虫媒传染病、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9月份我市主要健康风险提示如下:
1、呼吸道传染病
监测显示,我市9月份学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以流行性感冒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处于低水平态势。秋季气候温差变化大,气候干燥,人体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减弱。儿童、老年人是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除了流感,其他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百日咳等,也会引起呼吸道感染,其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易与流感混淆,可能会引起交替或叠加流行。
风险管理建议:
(1)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或衣袖内侧掩住口鼻;均衡饮食,保证睡眠,适量运动;定期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做好流行性感冒、新冠、肺炎等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率。
(3)加强对学校、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性场所呼吸道疾病的监测和分析;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登记与追踪等防控措施;出现咳嗽尤其是持续性咳嗽等症状,应密切关注、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居家休息、积极治疗,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2、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当前处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流行高峰期。9月处于开学季,人员流动性大,境外输入和国内跨地区溢出风险加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多生活在草丛、丘陵、山地和森林等地区。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及乏力,重症患者可因脏器损害而死亡。目前仍处于该病的流行季节,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风险管理建议:
(1)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蚊灭蚊意识和能力。重点提醒虫媒传染病高发地区来往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使用蚊香、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尽量减少人蚊接触机会;定期清除房前屋后的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2)外出游玩及从事野外夏秋季农作物收获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野外作业应穿长衣和浅色长裤,不露宿,防止蜱虫叮咬。一旦发现有蜱咬钻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应尽快找专业医疗机构取出,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3)强化各级医疗机构虫媒传染病诊疗知识的培训,对有登革热、发热伴、寨卡、基孔肯雅热、黄热病怀疑病例,均可按不明原因发热或伴出疹/出血症状送样排查。加强病例主动搜索,尽可能及早发现病例,保障“四早”措施有效落实,及时阻断疫情传播和扩散。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根据以往疫情监测分析,我市手足口病即将进入流行季节,5岁及以下儿童多发。9月份幼儿开学,增加了幼儿园、幼托机构等集体场所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传播风险。
风险管理建议:
(1)以日常预防为主,开展卫生宣传,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不要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
(2)目前我国已有针对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易感者可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
(3)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加强晨检和健康观察,发现疑似病例要劝回隔离治疗,及时向辖区疾控部门报告,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4、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在腹泻病的患者中检出率居首位,也是引起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聚集性腹泻/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秋学期即将开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可能会出现回升。同时,国庆假期前人群流动性增加,诺如病毒等感染性腹泻发生风险也将会相应增加。
风险管理建议:
(1)加强学校感染性腹泻的健康宣教工作,倡导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
(2)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的管理,正确烹饪食物,生冷食品应彻底煮熟后食用;对急性胃肠炎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进行规范的清扫和消毒,做好个人防护。
(3)学校做好因病缺课监测工作,确保学校传染病发病信息及时上报,学校收到系统反馈的预警信息后,规范开展疫情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处置疫情。
5、食源性疾病
9月份仍为各类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期,我市高温多雨,食物容易因储存不当或加工受污染而滋生细菌,导致腐败变质,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同时,如果食材采购及食物制作过程中不卫生,很容易被寄生虫、细菌污染,增加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风险管理建议:
(1)保持良好手卫生以及食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加工食品时洗手的习惯;避免食用过期、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食品,生熟要分开。
(2)学校对食堂从业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全面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开展开学食品安全自查,清扫到位,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3)外出就餐选择正规、有营业执照的餐厅,不买街头无证照商贩出售的食品,不买“三无食品”。不盲目尝鲜、贪吃、乱吃,不采食野菜、野果、野生菌等高风险食物。